推广 热搜: 缓解疲劳脚垫,  环保防静电桌垫,  63*125气缸  2022  收购ACF  回收ACF  挡煤帘子  济宁推杆  麻将  AH0.6/12矿用按钮箱 

焦虑心理学 、焦虑心理学电子版

   日期:2023-04-09     浏览:38    评论:0    
核心提示: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什么引起的?我的焦虑主要来源生活和工作上。不知从何时起,焦虑,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并且,相比于过去,我们的确越来越焦虑了,甚至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焦虑程度,直接影响是主观上的不愉快,

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什么引起的?

我的焦虑主要来源生活和工作上。

不知从何时起,焦虑,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并且,相比于过去,我们的确越来越焦虑了,甚至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焦虑程度,直接影响是主观上的不愉快,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工作层面。

很多心理大师都对焦虑有过研究,弗洛伊德著有《焦虑进化论》,阿德勒则有《焦虑与自卑感》······,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荣格的《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本文的大部分观点,来自于对其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环境下的焦虑,表面上会因为个体的区别呈现差异性,事实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即我们所有的焦虑,往往都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惧,我们总是会对自己所不能掌控的事物会产生焦虑。

其中,典型的代表是学生群体,以及那些工作阶段还在备考各种职称的人。美国教育部TestEdge研究表明,61%的美国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其中26%为严重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分为考前焦虑和考后焦虑,这两种情况都是明显的对未来状况的担忧,他们对自我成绩的过度注重和对自己的不自信引发了这种过度焦虑。

很多人认为,对考试的焦虑在于自身不努力的一种悔恨心理,事实上,很多人在非常努力之后,也会产生焦虑感。心理学认为,人们对自己的付出都会抱有回馈心理,当我们足够努力之后,我们所期望的回馈也就越大。

所以,考试焦虑在根本上一种自我压力调节失衡的表现。有的人具有坚强意志和较强的自我压力调节能力,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焦虑对他们的影响。

在职场生活中,焦虑心理也是非常普遍的,工作的紧迫感让人们倍感压力,疲于当下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梦想是他们的共性。在当今信息和技术都飞速发展的背后,也代表着劳动力的快速交替。

焦虑感对于职场人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很多岗位在今天更像是青春职业,在几年之后你的职业贡献可能就会被人们忘记,随之被更有活力和学习能力的新人所代替。

相比于几十年前的职场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诱惑和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羡慕别人的高收入,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却找不到自己适合的定位,以及对自己的前途迷茫等等原因都是当下职场人焦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的焦虑感往往都来源于对自己未来人生不确定性的担忧,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让我们无法确定当下的生活该如何进行,但今日注定会成为过去,这种往复的恶性循环在无形中会增加我们的挫败感和悔恨心理,让我们的焦虑感加重。

很多人都以为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但万物都有两面性,焦虑感所带来的不仅是不安,也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紧迫感,正如压力倒U型曲线,随着压力的增加,反而会产生一些激励作用和正面影响,让我们能够着眼于当下期望能够完成自己的事情,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们总是想要增加对未来的可控性,但换个角度来说,当未来可定,人生也就像被写好的剧本,少了太多的趣味性,这样的人生反而没什么可被期待的了。

心理学:有3种方法,可减轻你的焦虑

据心理研究者董心洁透露的一项调研数据,96%的人都有焦虑情绪。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确实,出门遇上堵车,我们会焦虑;工作效率低的时候,我们会焦虑;辅导孩子时发现他各种拖延,我们会焦虑。

显然,焦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经常听到“焦虑”这个词,那到底什么是焦虑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焦虑是个体对即将面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况,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简单来说,焦虑就是一种对潜在失控的恐惧。

了解了焦虑的定义,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常见的焦虑症类型,分为以下6种:

特定恐惧症,是指“对某些特定事物或情形感到恐惧”。

比如,恐高、怕黑、怕蛇等。

这类患者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些事物不安全、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为此,他们会极力避免遇到这些事物,甚至一想到就会觉得毛骨悚然、瑟瑟发抖。

急性焦虑发作,是指在没明显原因,或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患者在生理或心理上,突然出现的不安。

典型的表现有:心悸、眩晕、冒冷汗、颤抖、腰膝无力、呼吸困难等等。

患者会因此有感觉自己快窒息、甚至快死了的错觉。

强迫症,是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状。

绝大部分的强迫症患者,都会有一种“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觉。

强迫性思维,表现在脑中会经常出现使自己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比如,经常怀疑门窗没关紧,怀疑水龙头没关好,怀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等等。

强迫性行为,则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不必要的行为。比如,出门前多次检查门窗、水龙头是否关好,敲门一定要敲够三次等等。

广泛性焦虑症,是指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对各种事物产生广泛且长久的过度焦虑。表现为持续的紧张不安,并逐渐变成慢性症状的过程。

这类患者,总是会幻想各种消极后果,会让人觉得他们有些“神经质”。除了紧张不安,他们还会失眠、尿频、肌肉紧张等等。

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我们经常在医疗电视剧里听到的PTSD。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某种威胁、或伤害后出现的过度恐慌,属于心理失衡的状态。

比如遭遇抢劫、遭受身体暴力、发生交通事故等等。

有过这样经历的患者,经常会做噩梦,或者是在头脑中,不时回忆起那些不愉快的片段。

他们会因此表现出紧张、容易生气、对人特别警觉的状态,令人觉得***是离他们远点。

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这主要指个体在社交场合,害怕和人说话、发生肢体接触等。

他们一旦要和人说话,就会脸红,害怕和别人的目光对视;

他们一旦要和人发生肢体接触,便会变得很紧张、害怕和担心。

有社恐的人,社交都不怎么样,这会阻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更上一层楼。

说完焦虑的6种类型,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怎么做才能缓解焦虑。

我建议你可以参考下面3种做法:

系统脱敏,是先教给大家一些放松的方式,再由弱到强展示令人感到有威胁的事物,帮助人们一步步“脱敏”,达到抑制焦虑的目的。

具体可分为以下3步:

(1)放松训练

一个人全身肌肉都放松的时候,他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理反应的指标,和焦虑时的生理指标刚好呈现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

从这可以看出,通过肌肉放松来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可以抑制焦虑。

另外,在进行放松时,***选择更整洁、光线更柔和的环境,没有噪音和其它干扰的环境。

患者如果能身处自己感到很舒适的环境,和他对话的人声音又很轻柔,就更容易放松下来。

(2)焦虑等级评定

构建焦虑等级,是让患者对自己感到焦虑的事物进行评估分级。

首先,你可以让患者列出都有哪些使他感到焦虑的事物。

列完之后,进行打分(1-10分),分数越高的事物,代表患者对它越感到焦虑。

举个例子:

爬上山顶            5分

和陌生人说话    8分

见到蛇               10分

评估完分数后,按照分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列。

(3)系统脱敏

分数排列好了以后,就可以进行系统脱敏了。

像上面的例子,你可以先让患者模拟爬上山顶的场景,然后对他进行一些想法和行为上的***。

直到他已经通过模拟,不再惧怕爬上山顶,再进入下一步和陌生人对话的脱敏。

以此类推,一步步帮助患者克服焦虑的事物。

(1)自我鼓励法

如果你很焦虑,你最需要做的就是自我鼓励。

怎么个自我鼓励法呢?

你可以用自己以前的成功事件来自我鼓励,也可以用励志的句子来鼓励自己。

像我最近就很喜欢用“要干大事”这四个字来自我鼓励。

我的手机墙纸就有这四个字,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有一种力量涌上心头,激励着自己奋勇争先。

这时候,我哪里还记得什么焦虑,只记得要往前冲。

(2)自我交谈法

认知取向的心理学派认为,人在焦虑时,应多发出声音和自己交谈。

当你听到自己坚定且自信的声音时,你的内心会更加笃定,焦虑的程度会相对减轻。

让“积极的你”说服“消极的你”吧。

往好的方面去想,多说积极乐观的话,会让你心里的焦虑变得越来越少。

(3)诉说心事法

很多人都会把心事憋在心里,导致憋出内伤。

结果越憋心里越难受,越憋越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找人诉说你的心事,这样你更有机会打开心中的郁结。

如果听你诉说心事的人刚好又懂你,那他帮助你减轻焦虑的效果就会更好。

(4)情绪转移法

如果你因为一些事情感到不开心,而自己又不转移情绪的话,就会一直陷在这种不良情绪里面。

举个例子,有人批评了你,你很不爽,一直想着这件事,就会一直不爽。

但是,如果你转移关注点到了能让你开心的事情上,你的情绪就会变好。

像我不开心的时候,自己就会想办法转移注意力。

比如我会看《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在笑得打滚之余,早就把焦虑通通抛在脑后了。

情绪转移后,整个人都感觉变得更好了。

很多人在遇到挫折时,就会变得很懊恼,抱怨自己或者他人。

即使他们知道这样做,也改变不了什么,但就是没办法从这种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这时候其实可以采用反向心理调节法,从下面3方面入手:

(1)挖掘优点

我有个朋友刘姐,她经常抱怨老公做起事情来要分析半天、行动得非常慢。这让刘姐觉得很焦虑。

我在和刘姐聊天的时候,就从反向入手,引导她挖掘她老公的优点:

分析花的时间长,往往是一件好事,说明他在认真思考、犯错的概率低。

这比一时冲动,做出错误决策要好很多。

刘姐从反向挖掘出她老公的优点后,夫妻间的关系明显比以前和谐了很多,她自己也没那么焦虑了。

所以说, 擅于挖掘优点,会让焦虑变浅 。

(2)心理换位

很多矛盾就是从不懂得心理换位开始的。

比如两口子,老公上班经常要996,有时下了班还要应付各种应酬,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回到家之后,他只想来个葛优躺,累得啥话都不想说。

而老婆作为家庭主妇,天天在家带娃也很辛苦。她希望老公下班回家后,也能带带孩子,帮自己分担一下。

两人的想法不一样,就很容易闹矛盾。老公怪老婆不体谅自己在外面工作的辛苦,老婆怪老公不体谅自己在家里带娃的辛苦,两个人就很容易因此闹矛盾,并都变得很焦虑。

其实只要两口子懂得进行心理换位,就都不用那么焦虑了。

老婆试着从老公的角度,去想象他经常996就已经很累了,有时下了班还要应付各种应酬,那就是累上加累。

换做是自己,也会觉得压力山大,回到家里也确实是话都不想说,只想静静地躺一会。

而老公也试着从老婆的角度,去想象她每天几乎是24小时带娃,娃一会哭,一会闹,确实很折腾人。所以说,带娃一点都不比上班轻松,也难怪她会希望自己帮忙分担一下。

两个人都懂得心理换位,焦虑自废。

除了上面介绍的3种减轻焦虑的方法,作为心理学实战派的作者董心洁,还把自己对抗焦虑的心得和思考,都写进了这本书中↓↓↓↓↓

《焦虑心理学》这本书,运用了理论+案例的写作方式。书里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反而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焦虑,以及帮助读者掌握减轻焦虑的实操方法。董心洁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很多读者摆脱了心理困扰。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焦虑,都可以从这本书里受益。书里的内容,你越早知道越好,越早掌握越早受益。

过一个不焦虑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值得!

今日话题:你对焦虑怎么理解?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不错,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让他们也受益。

分享 ↓ 一下一时爽,一直分享一直爽。

焦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焦虑在心理学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对它的态度通常消极,可能来自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经典悲观论述,或者仅仅由于焦虑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我们就不认可它。但其实,总是想强调,如果我们能用"存在即合理"的思路去理解许多表面负性现象,便可以获得对现象本身与社会人生不一样的体认。

当然,现代社会也开发焦虑的功能:

你可能听说过鲶鱼效应: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但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运输中途因窒息而死亡。渔民把一条鲶鱼倒入沙丁鱼槽,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焦虑起来,加速游动,于是沙丁鱼便活着到了港口。

我们以此来说明焦虑的意义。很形象,似乎也是对的。但如果是对于一个困惑于自身的焦虑问题的人,这样的言说或许有些浅薄。

然而焦虑的确是有作用的:

"焦虑的作用最初在于保护穴居人免受野兽与野蛮邻居的侵扰。今日,焦虑的情景已大不相同。我们害怕在竞争中失败,感到不被需要,孤立无援,浪迹天涯。但是焦虑的作用仍然在保护我们免于带来相同的危险:我们的实存、或者我们认同的价值。除非我们以冷漠或者麻痹自己的感性与想象力为代价,否则这种生命的常态将无法避免。"

这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他《焦虑的意义》中的一段话。再他看来,焦虑不仅仅是"可以有",而且是"必须有"。

以下观点多夹个人的体认,只望稍有慰藉正在焦虑着的你们和我自己。

一、焦虑是一种存在(being)的状态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焦虑,故我在。"即焦虑感是我们存在的证据之一。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焦虑的体验,这是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并需要为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说:"焦虑,是人类在面对他的自由时呈现的状态;焦虑是自由带来的眩晕。"所以如果我们承认自由,也就必须承认这个事实:焦虑是人类最基本的处境。人只有在面临选择时才会焦虑(无论这种选择是否明确),如果在我们面前的是无法脱逃的规定或一成不变的宿命,那么焦虑也就不再必要了。

我们的焦虑也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有限性:有限性来自我们所处的特定时代、所依存的特定文化、所遭遇的特定环境、还来自于死亡的命运。我们的脆弱与有限决定着我们的不安,然而焦虑却表征了一种应对矛盾的促动,一种在乎,一种自由与命运之中的张力。

既有限又自由,既受限又无限,所以是焦虑的,自由与有限并存的吊诡情景,成为所有人焦虑的根源。

二、焦虑是一种建设的能力

焦虑是一种能力。动物的焦虑是一种全方位防卫的反应,由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各类感知觉以及传递这些讯号的神经与生理媒介综合,生成一种警戒状态。这是人类焦虑的前身。

但是人类的焦虑显然更加高级。焦虑意味着我们正在对当前进行检测、对可能的未来进行推断;意味着一种处理意义和象征的能力。从某种角度讲,体验到焦虑的能力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是一体的两面。浸淫在现实欲念或者被掩埋在忙碌之中的人可能不常体验到焦虑,因为他们拒绝检视未来与现在的关联。

焦虑本身暗示着一种创造的可能性。曾经看到过一个论断,认为人类文明是人类焦虑的结果。因为,人们亟需建构一个科学的体系,将这个世界规制和谐,以获得安全感。

这个论断听起来或许有些怪异,但是适度焦虑能够让任务完成的更好,却是生活的常识(正如耶克斯-多得森定律所表征的,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下的任务高效完成,又或者如前文所提的鲶鱼效应)。一个人若阻隔了焦虑,也就与创意与想象无缘,因为缺乏焦虑让人冷漠、会让人贫乏。但是反之却并不是如此,一个人不是越焦虑,便越有创意。只有紧张的琴弦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是琴弦崩断却什么也无法成就。

三、有意识的焦虑痛苦,却可以用来整合自我

心理**中有一种表述:"一个人精神分裂时,焦虑就消失了;焦虑的存在,显示当事人尚未精神分裂。"防御机制和各种神经症状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启动内在的冲突,然而焦虑的存在却使这种冲突的存在明朗化,意识化。

当然这种明朗并不是焦虑对象的明朗,因为焦虑意指一种扩散状态的不安,往往是非特定的、模糊的。很多时候,焦虑的对象无法客体化,这就意味着,面对威胁,我们无法采取具体的步骤去面对它。以至于应对焦虑,就像是一场不知道敌人的战争,所以才会让"焦虑"成为一种令人厌恶的体验。

不过,焦虑对象的模糊与不确定是相对的。事实上,焦虑与自我价值有很大的关联。心理学家罗.洛梅对焦虑的定义是:焦虑即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时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被他个人视为他存在的根本。事实上,焦虑的情景各异,人们所依赖的价值也不同,但是焦虑威胁的必定是针对某人认定的重要存在价值以及衍伸的人格安全。

这种焦虑与个人价值的特殊关联决定了焦虑的意义就在于"走过"焦虑,而不是"消除"焦虑,也不是"绕过"或者"躲避"焦虑,是"走过"它。

罗.洛梅的方法是觉察扩张和重新教育。

觉察扩张阶段:我们必须了解受威胁的是什么价值,并且逐渐觉察自己目标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重新教育阶段:当事人重新安排自己的目标,做出价值的选择,然后负责且务实地逐步达成目标。

强调价值、选择与责任,这是焦虑教予我们做的。

四、焦虑不是焦虑症

当然,上文的焦虑都是正常焦虑,而非病态的焦虑症。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与处境不符的痛苦情绪,精神运动性不安并伴有身体不适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不自主的发抖、冒汗、呼吸困难等)。它的诊断一般有几个特征1、与处境不符的痛苦情绪体验且不能摆脱;2、持续一段病程(一个月以上);3、社会功能受损。所以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澄清。

最后

生活中大多数的焦虑都是可以调控的,它们是我们在自由与有限的矛盾之中,正常的促动。

所以,在面对它们时,年轻的我们啊,请别困惑与惶恐。"走过"它,或者尝试给它一个积极的定义,使之转化成敏锐的觉察与建设的力量,这将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

(文:潘二妮)

什么是焦虑症呢?

焦虑症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指向未来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经常无须有的担心是焦虑症患者典型的症状之一。如他们会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等,而这些情况在常人看来很正常,即焦虑症患者的反应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偏差颇大。

2、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病人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发作性或持续性地出现莫名其妙的害怕、紧张、焦虑、恐惧不安等心理。患者可能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许多患者同时还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3、这种情绪是不快的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死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4、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患者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与现实相差甚大。即是说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

5、躯体不适感与焦虑体验的同时,患者会伴随一些躯体的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植物功能紊乱。躯体上的不适表现常为焦虑症的早期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加快,全身疲乏,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等。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绝大多数轻度焦虑症患者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月经不调、食欲减退、头昏眼花、恐惧焦虑,严重时有某种濒死感等。

焦虑症的三方面表现特征

1、与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为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具体而定的观念内容提心吊胆。

2、精神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

3、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气短、呼气困难、竖毛、心悸、脸上发红发白、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头晕、全身尤其是两腿无力。

心理学中的焦虑指的是什么

“焦虑”这个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所以许多人对它在变态心理学或者临床诊断中有什么不同的含义。特别是“焦虑”这个词在日常用语中往往表达“害怕”差不多的意思,这就更增加了混淆。当我们在临床上说“焦虑”时,它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而“焦虑症”指的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不仅包括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在正式诊断中,我们叫做一般性焦虑症),而且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我们专门讲我们平时所指的焦虑症,而在其他地方讨论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

焦虑心理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焦虑心理学电子版、焦虑心理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焦虑 患者 自己的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